在蜡烛图技术中,还有一些较长期的顶部反转形态和底部反转形态,其中包括三山形态、三川形态、三尊顶部形态、倒三尊底部形态、圆顶形态、平底锅形态(或者说,圆底形态),以及塔形顶部和塔形底部形态。与西方的三重顶形态相仿,日本也有所谓的三山顶部形态(如图6.44所示)。一般认为,本形态构成了一种主要顶部反转过程。如果市场先后三次均从同一个高价位上回落,或者市场对某一个高价位向上进行了三次尝试,但统统归于失败,那么,就形成了一个三山顶部形态。在三山顶部形态的最后一座山的最高点,还应当出现某种看跌的蜡烛图指标(比如说,一根十字线,或者一个乌云盖顶形态等),以对三山顶部形态作出确认。
在三山顶部形态中,如果中间的山峰高于两侧的山峰,则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三山形态,称为三尊顶部形态(如图6.45所示)。采用这个名字的原因是,在佛教寺庙的大殿里,中间供奉着释伽牟尼,他的塑像最高大,两边是他的弟子,他们的塑像比较小。这种形态与这群佛像颇为相像。这个形态与头肩形形态对应得非常完美。不过,虽然三尊顶部形态与头肩形是对等的技术信号,但是,日本人应用三尊形态理论的历史,比美国人应用头肩形形态早了100余年(据我们所知,在美国,最早提及头肩形的是理查德·夏巴克,时间在本世纪30年代。熟悉爱德华和迈吉的经曲著作《股市趋势的技术分析》的朋友都知道,该书的很多材料是以夏巴克的工作为基础的。夏氏是爱德华的岳父。)有意思的是,西方的市场观察家与东方的技术分析先驱,在这种价格形态上殊途同归了。环绕整个地球,市场心理都是共通的。借用一句日本的格言来形容,“小鸟的叫声,到哪儿都一样。”
三川底部形态(如图6.46所示)恰巧是三山顶部形态的反面。在市场先后三度向下试探某个底部水平后,就形成了这类形态。市场必须向上突破这个底部形态内的最高水平,才能证实底部过程已经完成。与西方的头肩形底部形态(也称为倒头肩形)对等的蜡烛图形态是变体三川底部形态,或者称为倒三尊形态(如图6.47所示)。
图6.48是一张难得一见的图例,其中包括了三山顶部形态的各种实际演化过程。下面我们来逐一讨论:
1.区域1、2、3构成了一个三尊形态,因为中间的山峰在三座山中是最高的。在第三座山的最高处,是一根黄昏星蜡烛线。由这个三山形态引发的抛售行情终止于6月的启明星形态。
2.市场在A、B、C三处形成了三个山峰。有些日本技术分析师认为,这三座峰是市场向新高水平迈进的三次尝试,就像向上涌起的三阵披畴。第三浪的上涌过程,理当形成一个最高潮(这正是本例的情况)。市场先后三次向上推进到新高水平,三次都未能扩大战果。当第三次上推失败后,牛方终于投降。请注意,第三座山(C)的最高处是一颗黄昏星。
3.有的日本技术分析师把三山形态理解成市场的三个阶段的上涨过程,也有的把三山形态理解为市场对同一个价格高峰的三次试探。区域C、D、E处组成了一个三山形态,这里的情况符合后一种解释。在区域D,市场通过一个乌云盖项形态发出了顶部信号;在区域E的最高处,市场的顶部信号是一根上吊线,还有紧随其后的一根十字线。
在如图6.49所示的三山形态中,在每座山峰处都显示出了看跌的蜡烛图证据。在区域1,有一个看跌吞没形态;在区域2,先是一根上吊线,后面跟着二根十字线;在区域3,又是一个看跌吞没形态。如图6.50所示,在这个三山形态中,因为中间的山峰是最高的,所以,本形态就成了一个三尊形态。在最高的中间山峰的顶部,有一根黑色实体藏身于前一根白色实体之内,形成了一个孕线形态。
如图6.51所示,1988年出现了一个倒三尊形态(即,倒头肩形)。在这个倒三尊形态的三个底部A、B、C处,每个底部都包含一个看涨的蜡烛图信号。在低谷A处,有一根锤子线。在低谷B处,又是一根锤子线,而且这根锤子线还是图示启明星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(由该启明星形态引发的上涨行情收场于一个乌云盖顶形态)。在低谷C处,出现了一个斩回蜡烛线形态(它几乎也构成了一个看涨吞没形态)。后来,一旦牛方向上跳空,突破了图示的向下倾斜的阻挡线,市场趋势就转而向上了。日本技术分析师将价格跳空称为窗口(下一章,我们讨论持续形态,还将详细研究窗口的情况)。因为这里用上了价格跳空的概念,所以您需要了解,根据日本分析师的看法,价格跳空(即窗口)属于持续性形态。因此,向上跳空是看涨的,向下跳空是看跌的。在本例中,这个向上跳空具备看涨的意味。从1989年第三季度,到1990年第一季度,本图所示的价格活动演变成了一个三尊顶部形态。
在三川底部形态中(当然也包括下面这个实例),为了提供买入信号,市场必须以一根白色蜡烛线的形式,收市于本形态的最高点之上(如图6.52所示)。在这个实例中,市场必须向上超越大约102美元的价格水平。请注意102美元的水平如何在3月里的抛售行情中转化为支撑水平的。
发表评论